欢迎访问廉洁恩阳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2015版网站信息归档 > 清风文苑 > 廉政故事

夕阳沉落 大山苍茫

发布日期:2014-11-07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  有一年晚秋季节,进山度假。傍晚,独坐山亭,目送落日。还有两位高中生模样的小青年在亭子下面,也在看落日,并有议论。一个说,看咧,夕阳正在沉落,像一枚火球。另一个说,不对,应该说夕阳西下。沉落一说不好,消沉又不吉利。他们为此争辩起来,甚至面红耳赤。我出来打圆场:沉落,西下,都没错。只是属于直觉范畴,也就是主观意识范畴。其实太阳既没有下,也没有沉。只是星球与星球之间,玩了个躲猫猫游戏而已。

  今天,猛然想起那件往事,想起那两个青年对于沉落一词的争论。沉落,其实是上升的别一名词。上升与沉落是相互作用的。有升就有沉,乃自然之律,任何人与物,都不例外地要去遵循它。就如遵循生死之律一样。然而,对人而言,沉落一词总还是显得沉重了一些。在习惯上,我们都喜欢上升这个字眼。譬如我们说:日出东海,日出泰山,日出大漠,升迁……就会心生喜悦之情。而说夕阳沉落,就没有了那份兴致。即使有,也带一些悲壮情味。

  夕阳,即落日。关于落日,我们的古人留有为数不少的生动文字,带有各自的感情色彩。他们对落日的钟爱,并不逊于旭日。

  唐诗人李商隐《登乐游原》一诗里,就有对落日的赞美与壮写:“向晚意不适,驱车登古原。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”说夕阳无限好,他是第一人。虽有近黄昏的哀怨,还是赞美了落日的美好。

  家乡有一民谚,说,夕阳,是一位头戴草帽的白发耕夫,白天劳作了一天,到了傍晚时分,荷锄归家歇息去了。月娘给他烫好了一壶苞谷酒,正出门来迎接他。情节有声有色,也生动有趣。这里,夕阳以劳动者的形象出现,可近亦可亲。一改往日那个威风八面的救世主模样。

  台湾诗人洛夫兄,也有一首短诗,写得潇洒又活络。题为《日落象山》:“好多人在山顶/围观/一颗落日正轰轰向万丈深谷坠去/让开 让开/路过的雁子大声惊呼/话未说完/地球已沉沉地喊出一声/痛”这里,诗人把对日落的直感,以生动幽默的口吻,描写出来,展示诗歌无限的想象力。经验告诉我们,落日西下的速度的确很快速,我们觉得它似乎速速地掉到山那边去了。这是我们视觉的局限性所造成的,一种错觉。只属于直感,而非实况。诗人当然明白,落日是不会掉到地球上的。他的诗意营造,与李商隐截然不同,他是想幽默读者一把,讨人一个深刻印记。

  我的故乡,扎鲁特旗嘎海吐村(现为镇),四面环山,且气势雄浑。因为有山,对于落日的观感显得更为神奇。在日落时分,我常常独自站在高处,恋恋不舍地,目送落日归去。倒是没有觉得心情有多么的忧郁,所感知的,只是日落时分的那种庄严肃穆的气场,以及无限夕色赋予人们的美感与诗意。尤其让我惊奇的是,夕阳下的一带山峦,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豪气与苍茫之态。至今,让我不能忘怀。

  是的,那一定是一种带有依恋之情的、壮阔的送别。或许,它正手擎一壶壮行的陈年老酒,在敬天敬地之后,一口便饮尽,而后爽朗豪放地喊:明儿见,老哥!也在此刻,绝壁上的那些山鸦,也一起嘎嘎地鸣叫起来,此起彼伏连绵如涛,好像在祝愿:一路平安啊,太阳公公。还有夕阳下的几片淡云,也横着舒展开来,被染得红彤彤的,像是把一条长长的彩色披巾,敬献于歇鞍归帐的英武之士一般。

  我还记得《三国演义》开篇词里,也说到夕阳:“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”是写岁月的恒久和其间的某些微妙变化,情调是明朗的、可感的。而王维名句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是写空旷状态下的物之变幻和所展示的磅礴气势。画面苍阔而诗意辽远。这里,落日成为点睛之笔,也是一帧生动剪影。而李白,则把落日放在一个特殊营造的环境里,以拟人化的笔墨,写出心中的惜别之情:“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。此地一为别,孤蓬万里征。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。”落日在他笔下,多少带一些离情别绪之遗韵,但不肃杀,也不沉郁。

  太阳,本是宇宙间的恒星之一,它初升时显得轰轰烈烈光辉灿烂,极富喜庆之色。人们看到它就兴高采烈,然,不甚放在心上。因为它可以陪伴人们一整天,心中没有急迫感。但到了傍晚时分,太阳偏西,物影拉长时,心情则急迫起来,回头看日的次数也就频繁而带有不舍之情。因为,落日即去,长夜便来。

  据我观察,动物对日落,也非常敏感。我在辽阔的草原上,就看到牛、马、驼、羊,在日落时的异常行为。当夕阳西下时,牛哞、羊咩、马嘶、狗叫,仿佛在举行什么仪式。尤其马群的嘶鸣声,显得格外苍浑,咴咴咴的鸣声,传得极远,像是怕夕阳老人,听不见它们的呼唤似的。就连草原上的那些野花,也纷纷卷起花瓣,顾不得炫美,凝目送别落日。这些现象,是属于自然常态,但一定有什么特殊内涵在里面。

  反正我觉得,万物对落日的感应,都十分敏感,连石头都会有。只要你细细观察,就有新的发现和感悟,潜入你的心灵深处。不信,你试试?(查干)